从 0-1 吃透业务! 设计师的破局指南

当我们接触全新业务领域时,基于思维惯性可能把更多的关注放在表现层的视觉样式、交互等内容上。如果要想更好地完成体验设计,比如涉及到流程优化、或者改版,往往需要躬身入局深入了解业务。

近期在参与网易内部产品 APC 的重大改版设计,该产品发展了有10余年,业务不断变化迭代,功能也持续地累积,与第三方系统有功能/数据交互,其复杂性不言而喻。

面对这个案例,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下面4个维度 (功能矩阵、业务场景、用户角色、关键词) 以快速对业务有全局的了解,并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模型。

key_dimension

功能矩阵

使用功能矩阵可以全貌了解系统的完整功能和推导业务内容,避免业务认知的碎片化。

在了解功能矩阵时,除了系统本体功能,也需要额外考虑有哪些平台(Web、移动端),是否有接入第三方系统等因素,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业务认知框架。

一、APC 本体功能

APC 的主要功能集中在「工作台」,包括任务单据的流转和审批、结算、供应商管理等重要功能;其次是任务单所依赖的相关内容如里程碑、预算申请审批、资产库等功能,需要有单独的模块来承载。

二、APC 外部协作功能

APC 与公司其它的业务系统在功能和数据上有联动交互,比如从易协作下需求单和成本方案评估,需求验收从 APC 推送回易协作。

sys_framework

在了解具体功能点后,建议根据业务内容性质做进一步的归类,目的是做将功能分类,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:

功能分类 范围描述
任务需求管理 预算管理–> 成本方案 –> 任务单管理 –> 结算
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准入、合同等
艺设部门管理 人天积分绩效、团队成员、数据报告等
业务/系统配置 项目相关业务设置、人员账号等

业务场景

如上述功能矩阵所示,APC 系统上提供了很多功能点,那它们是如何服务于业务需求的?

当我们想了解 “用户在什么情况下用软件做什么” **,本质上了解用户使用我们的系统解决某类需求。业务场景可以为设计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,从场景去看功能会理解得更深入,也为后续设计带来具象化的依据:

  • 帮助设计师更聚集核心任务,明确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需求,避免设计盲目。

  • 通过场景模拟用户操作以演推发现流程痛点,成为设计改进的切入口。

在 APC 系统上,根据业务重要性分为两类业务场景:「核心场景」「基础场景」

核心场景:包括任务的建单、拆单和流转管理,以及对供应商的结算跟踪。

基础场景:包括基础的业务设置、预算录入和查看、数据报告、艺设内部的绩效管理等非核心功能的应用场景。

business_context

用户角色

用户角色是业务分析的 “透视镜”,为了进一步深入业务,以用户角色为切入口,了解各类角色可以在后续的设计中起到持续性作用:

  • 明确需求边界
  • 聚集核心目标
  • 识别需求场景优先级
  • 观察流程环节的触点问题
  • 定义角色权限和交互逻辑

经与产品梳理后,使用 APC 的主要用户角色已超过10类:

roles

APC 的角色是基于业务职责划分,不同的用户角色反射了不同的功能集合,都有各自的侧重点。而对于每一类角色使用系统的哪部分功能,在全链路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
roles_function

最后,结合业务流程,梳理这些角色跟 APC 系统之间的主要关系,可以清晰全貌了解 APC 业务流中各用户角色的作用。

relation_map

关键词

任何行业都有对应领域的信息(如商业模式、产业链、技术术语、用户群体等),而其中的关键词能精准提炼最核心的概念,它们是业务信息的压缩包。

初次接触 APC, 发现有较多未接触过的字段概念,单看完全不清楚具体在描述什么内容。当我们充分了解这些关键名词的概念后,业务上的很多疑惑也会迎刃而解。

field_tags

单个关键词就像一个 “信息奇点”,能通过逻辑推导裂变出多维业务信息,如果把一块行业的业务比作为一张网络,那关键词就是这个网络中高度浓缩的节点。借助关键词能快速在大脑中建立行业的基础图式,加快认知业务的进程。

  • 业务背景:在业务中承担着什么作用,一个业务名词的产生,基本上是有一定的业务背景推动。比如字段「分配」可以控制和区分任务单是内包还是外包。
  • 使用场景: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功能/信息。
  • 逻辑交互/功能:涉及到哪些操作、数据交互、关联内容。
  • 关键角色:作用于哪些相干的主要用户,比如谁会填写谁会查看

至此,借助上述4大维度可以快速了解业务的核心要点,深入了解业务于设计师而言是提升设计价值、打造优质产品的核心密码,它能为设计工作带来多维度的积极影响,重塑设计在项目中的角色与价值。

同时,设计师能跳出单纯的界面设计思维,培养产品思维,得到跨领域能力的提升。